“全女性经济”或许是近期最热门的消费趋势。
所谓“全女性经济”,是指在服务业项目中,从顾客到服务人员甚至管理人员,所有女性员工都不允许接受男性。
但在表面美丽的背后,“全女性经济”常常会被颠覆。
就在上周,一家打着“全女性”口号的小餐馆倒闭,成为全网电子腌菜。
无独有偶,前不久,长沙一家标榜“全女性”的酒店也因“招募免费志愿者”与员工发生矛盾,成为网友笑柄。
调酒师与另一家“全女性酒吧”老板就薪资等问题发生的纠纷也成为小红书热议话题。
“全女性经济”被纷纷颠覆,给人的印象是“女性的消费力也不过如此”。
但事实上,女性依然是当前市场的消费主力,“她经济”依然是各大品牌、厂商的必争之地。
本来应该有无限的金钱,但“全女性经济”接二连三的翻盘到底做错了什么?
让“全女性”加入会让业绩翻倍吗?
在搜索平台搜索“全女性”,你会发现“全女性生意”的范围早已超出你的想象。
有全女性的健身房、全女性的酒吧、全女性的图书馆……甚至还有全女性的电工班、全女性的装修队。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所被冠以“全女性”的称号。
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,但事实上全女性风潮的兴起就是需求的发现。
女性最大的需求就是在某些场合“不被打扰”。
以健身行业为例。传统健身房通常被认为是男性主导的,许多女性在过去锻炼时都表达过“不愉快”的经历。
比如其他男会员的目光、男教练的手脚,甚至健身房里的汗味,都让很多女性望而却步。
而这种糟糕的经历并非没有根据。 2021年美国的一项数据调查显示,76%的女性会因在公共场合锻炼时受到骚扰而感到不开心。
过去,女性健身群体数量很少,她们的需求自然不被重视。
如今,女性在健身人群中已经可以顶起半边天了。据乐客健身202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,仅以其品牌注册的女性会员就占到了54%,超过了男性。
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,新的需求将形成新的市场。
于是,一个以“全女教练+学员”为口号的健身场地登场,迅速俘获了众多女性健身爱好者的心。
美国最大的女性健身连锁店Curves依托其“以女性为本”的健身品牌,已在全球开设近4500家分店,拥有超过400万会员。
在北京,与Curves竞争的女性健身连锁店BeauFit的规模也相当大。它已经开了3家店,每家店都有300多名固定会员,复购率也很稳定。
当然,不被打扰只是一方面。安全是女性的普遍需要。
2018年,滴滴顺风车曝光多起司机骚扰乘客的恶性事件。此后,滴滴也花了不少功夫整顿业务,比如在车内添加报警装置,并全程录音拍摄。
今年7月,滴滴甚至发布了一份调查问卷。在收集到的7万多条意见中,“女性可以选择女司机”选项获得最多票数,达4.8万。
下个月,滴滴开始小规模测试这一功能。消息一出,在网上得到了大量女性乘客的支持。
除了滴滴之外,不少打着“女性友好”标语的酒吧也总宣扬“酒后不骚扰”的口号。
虽然存在争议,但越来越多的女性消费需求确实正在被慢慢挖掘。
“全女性经济”的蛋糕越来越大。
翻倒的汽车后面,有两个大洞。
看似美好的“全女性经济”,在很多人进入游戏后,却发现充满了陷阱。
很多一直致力于“全女性创业”的企业,在发展过程中才发现,自己要面对人员流动、项目变更等日常琐事,与最初的设想完全不同。
尽管流行,但许多人发现“全女性经济”并不是财富的代号。
事实上,在趋势的掩盖下,“全女性经济”背后隐藏着两大陷阱。
第一个大陷阱是情感价值>专业价值。
过于针对某一人群的企业很容易陷入“过度沉浸情感价值”的深坑。
而“情感价值”则是“全女性经济”最亮眼的标志。
比如,女子电工班会喊出“工具就是工具,不是男人的玩具”的口号;
一家在《黑神话》影响下创立的全女性游戏工作室也誓言要“打破游戏行业的男性垄断!”
前几天火爆的南通全女性酒吧,也会打出“瓶装安全,尝尝酒”等标语,注重安全;
但仅仅因为情感价值到位,并不意味着你就能以专业能力去战斗。
上个月,北京的“她山”全女性徒步俱乐部因缺乏专业精神而倒闭。
这个“为了照顾会员体验,没有聘请男导游”,还可以“一起讨论女性成长等问题”的50人团体,被大雨困在山里,没多久就迷路了。出发。甚至有人回忆说,他们“差点就死了”。
当震惊的消费者回城审查时,发现作为新手群体,四位领队都没有提前来到徒步地点查看徒步地点,也没有人携带必要的头灯等装备。
不专业不仅会骗人,还可能成为智商税。
一位女性健身网红在小红书上严厉打击了所谓的“女性健身私教工作室”,指出该工作室“每周练3次,三个月练出蜜桃臀”等宣传纯属无稽之谈。欺负不懂健身的新人。
第二个大陷阱是现实无法支撑理想。
很多全女性健身房、全女性酒吧开业以来都面临着一个大问题:财源被砍掉一半,成本问题严重。
虽然赛道得到了细化,但这个成本问题自然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。
例如,北京的全女性健身连锁店BeauFit成立后就曾面临过不赚钱的困境。仍通过销售餐饮、健身器材等周边商品渡过难关。
此后,BeauFit经历了几波涨价潮。 30课时的课程套餐价格从不到3000元上涨到4480元,已经超过同行平均水平。
无奈之下,女性健身依然陷入“小众精品”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。
而且,与日益增多的女性健身群体相比,女性健身教练却始终少得可怜。
统计显示,全国注册健身教练中,女性仅占16%。
于是,曾经“全女教练”的BeauFit在扩大业务范围时不得不做出妥协,招募了一批男教练。
在“真正的全女性”实现之前,企业可能无法支持。
滴滴的女性专车业务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。
根据滴滴的调查,2021年滴滴的注册司机数量为1300万,但其中只有60万是女性司机。
一旦“女性专车”业务全面开放,女性用户也会面临叫车难等问题,体验提升也不会一帆风顺。
看似美好的全女性经济,不仅需要需求升级,更需要产业升级。
“全女性经济”想要流行,不能只靠噱头
翻车的案例越来越多,“全女性经济”正在逐渐改变。
无论是全女性游戏工作室解散,还是全女性酒吧关门,很多人都会归咎于“全女性”这个词。
但事实上,很多项目的失败都是由于员工不专业、团队缺乏团结等常见的创业陷阱造成的。
“全女性经济”虽然是一种趋势,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基于需求的创业方向。
和所有创业项目一样,想要在这条赛道上“顺利行驶”,你必须明白两件事。
第一点:方向>激情。
许多女性企业家建立“全女性经济”主要是出于激情。
但并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发展“全女性经济”。只有选对了方向,才能事半功倍。
以运动跑道为例。女性在健身领域的需求日益增加,但找到适合女性的运动项目是关键。
今年,美团发布数据显示,3月以来,女子运动订单量较往年猛增380%。
其中,主角是瑜伽、普拉提、舞蹈等女性比例较高的运动项目。
例如,根据2022年的统计数据,针对女性的普拉提项目数量比2019年增加了两倍。
在大多数女性健身项目中,普拉提和瑜伽课程也是最畅销的两个课程。
尽管女性的健身习惯和理念总是在不断演变,但选择瑜伽、舞蹈、Crossfit等项目显然比全女性的力量和举重健身房更明智。
第二点是专业>噱头。
事实上,很多“全女性经济体”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,并不是因为方向正确,而是因为有硬核的实力和信心。
例如,上海普林女子拳击馆是一家女子拳击馆,已经开业11年了。
这家店的店长毛毛不仅是曾经获得过全国第二名的退役运动员,还拥有WBC组织认证的裁判员、教练员、医疗监督证书。他的专业精神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。
与其他女子健身不同,普林女子拳击没有多余的项目。它只提供拳击训练。它比很多专业拳馆都要硬核,但论名气和生意稳定性,却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家。全女性健身房。
而且,我国的女子拳击、格斗项目本来就实力比较强,张伟丽、常媛等女选手的加油助威也为本次赛事增色不少。
此外,对于面向女性的产品来说,体验的升级比噱头和情感价值更重要。
比如拥有40%女性车主的小米Su7,凭借其防晒功能赢得了很多女性车主的心。
相比“为你好”的口号,真正满足需求才是俘获女性用户的核心。
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发起的,市场上许多标榜“为女性服务”的产品和服务必然会遭受暴力后果。
很多人表示,女性消费者越来越难“忽悠”她们了。事实上,女性消费的变化实际上是她们对体验需求的升级。
与其高举性别大旗,不如脚踏实地,好好体验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yjyzhy.com/html/tiyuwenda/7209.html